青山居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这个交易的价值。
“老周,我是这么想的,”陈阳拿着电话,语气变得认真起来,“你想想,那些老外急于在欧洲拍卖市场站稳脚跟,咱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陈阳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狡黠,“他们急于打入欧洲拍卖市场,但我陈阳绝对不可能把真正的老祖宗的宝贝给他们!那些是咱们华夏的文化瑰宝,怎么能轻易外流?”
“所以,你想到了做赝?”青山居士追问道。
“反正就是需要一百件明清瓷器,你也知道,就这些年市面上那些民仿清的破烂货多了去了,随便找几十件,轻松轻松就能糊弄他们过去。”陈阳说道。
“但是,老周,这里有个问题,”陈阳话锋一转,“咱们不能全都是破烂货啊,那样太明显了,容易露馅。”
“所以......”青山居士已经隐约猜到了陈阳的意图。
“咱得拿出点像样的玩意儿,既要能唬住那些老外,又不能是真的文物,”陈阳的声音里带着期待,“真正的好东西咱绝对不能给他们,所以就得麻烦您老人家出手了!”
青山居士听完这番话,皱起了眉头,放下手中的茶杯,在工作台边来回踱步,心里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陈阳的胆子还真是大得没边了!居然想要用高仿品,去跟国外的拍卖行做交易,这要是被发现了,那可就是国际丑闻!
“好小子,你是真敢答应呀!”青山居士冷笑了一声,手中的茶杯轻轻一顿,“一百件明清瓷器,你知道我要做多长时间不?”
“就算我不吃不喝不睡,光是一件永宣青花梅瓶,从泥料配比到釉色调配,再到火候掌控,少说也得半个月!你这一百件,我得做到什么时候?”
“而且你以为这是流水线作业?”青山居士越说越激动,“每一件都得精雕细琢,胎体厚薄要拿捏到毫厘之间,青花发色要层次分明,斗彩填色要恰到好处。稍有不慎,一窑的心血就全废了!”
“谁让你做一百件了?”陈阳笑呵呵一撇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老周啊,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我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三十件赝品带着七十件普品,鱼目混珠的道理你不懂?我能轻易让那些洋专家看出来么?”
“你想想,”陈阳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我们挑选的那些民仿清瓷器,本身工艺就不差,只是年份不够。”
“配上你的三十件精品,整体档次立马就上去了。那些老外专家看到几件顶级货色,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哪还会仔细研究那些配菜?”
“再说了,”陈阳嘿嘿一笑,“咱们华夏人讲究个'虚虚实实'。孙子兵法里不是说了么,'兵者,诡道也'。这做生意,不也是打仗么?”
说着,陈阳呵呵一笑,随后继续道,声音压得更低,神秘兮兮的:“最关键的是......既要看起来是精品,还要看起来老,最关键的是,要过老外的仪器。”
“什么叫'老'?”陈阳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着,“不是做旧做出来的浮光老,那种表面功夫一眼就能看穿。”
“是胎骨里透出来的那种沉,是时间积淀出来的韵味,是历史沉淀出来的厚重感。”
“你看那些传世的官窑瓷器,”陈阳眼中露出迷醉的神色,“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茶盏,端在手里都能感受到那种岁月的重量。”
“釉面虽然光润,但透着一种内敛的光泽,不张扬,不浮躁,就像老人的眼神,深邃而睿智。”
陈阳说着停顿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老外善于用仪器,什么 X 光检测、热释光测年、显微镜分析,一套一套的。”
“普通的赝品绝对糊弄不过去。他们能从釉层结构、胎体密度、气泡分布,甚至是微量元素含量来判断年代。”
“所以啊,”陈阳放下茶杯,眼神变得严肃起来,“气泡、开片、缩釉点、窑粘、甚至细微的惊釉…都要有。”
“这些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是岁月雕琢的痕迹。冲线、磨口、锔钉痕…也要有。但这些伤,不能是新的,不能是刻意做出来的。”
“要像什么呢?”陈阳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忆什么,“要像跟着瓷器一起从土里埋了几百年爬出来的,要旧伤。那种伤痕边缘要有风化的迹象,要有土沁的痕迹,要有时间慢慢抚平的圆润感。”
“新做的伤痕,边缘锋利,色泽鲜亮,一看就是人为的。”陈阳摇了摇头,“但真正的旧伤,那是时间的杰作。伤口边缘被岁月磨得圆润,颜色深沉内敛,甚至还会有细微的二次氧化痕迹。”
最后,陈阳轻轻拍了一下桌面,桌上的茶杯轻微震动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老周,你说,放眼全国,除了你有这个本事,谁还有?”
“谁能把新瓷做出几百年的沧桑感?谁能让现代的泥土烧出古代的韵味?”
“这不是技术活,这是艺术!”陈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是对历史的致敬,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你不是在造假,你是在重现历史,是在让那些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青山居士沉默了片刻,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在权衡着什么重大的决定。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大哥大,那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处理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
他起身的动作有些缓慢,但每一步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庄重。青山居士走到房间角落的一个巨大立柜前,那柜子高得几乎顶到了天花板,宽度足有两米多,整个被厚重的帆布严严实实地遮盖着。
“小子,你算是找对了人了。”青山居士的声音低沉而神秘,“这些东西,除了我,这世上恐怕没几个人见过。”
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帆布的边缘,动作虔诚得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然后,哗啦一声,帆布被掀开,一股淡淡的尘土味和木香味瞬间弥散开来。
立柜内部的景象令人震撼。
里面是层层叠叠精心设计的搁板,每一层都被细致地分隔成不同的区域。最上层摆放着各种瓷器碎片,有青花的、粉彩的、釉里红的,甚至还有几片珍贵的斗彩残片,每一片都被小心翼翼地标注着年代和产地。
第二层是窑址出土的各种垫饼,有景德镇的、龙泉的、磁州窑的,甚至还有几块罕见的汝窑垫饼,上面还能看到当年烧制时留下的胎土痕迹。
第三层摆满了匣钵残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陶瓷碎片,实际上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烧制工艺和技术特征。
青山居士的手轻抚过每一片,就像在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最珍贵的是最下层的几个小抽屉,里面整齐地放着几块,带着不同时期青花发色和釉面特征的试片。这些试片大小不一,但每一块都记录着特定年代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
他像一个检阅士兵的将军,目光缓缓扫过他的资料库,每一件物品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这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库,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料,我有。”青山居士重新拿起大哥大,声音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他微微皱着眉头,不是因为困惑,而是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材料发挥到极致。
“前些年机缘巧合,我从一个老窑工手里弄到了一批真正的老矿钴料,那是清代中期开采的,色泽纯正,发色稳定。”他的手轻抚过一个小瓷瓶,里面装着珍贵的珐琅料。
“这些珐琅料是从一个废弃的官窑里找到的,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沉淀,早已失去了浮躁的火气,变得内敛而深沉。”
“最珍贵的是这批道光年间的陈腐高岭土。”他指向角落里几个密封的陶罐,“这些土料已经陈腐了一百八十多年,胎泥的'骨'不仅够了,而且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状态。”
“用它们制作的瓷器,胎体会有一种天然的古朴感,这是任何现代工艺都无法模仿的。”
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那种自信不是来自于吹嘘,而是来自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
“老气…这是最难掌握的。它不仅仅靠的是火候和耐心,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对古人心境的体悟。”
“现代的煤气窑温度控制精确,但缺少了一种变化,一种不可预知的美感。”他的眼神变得深邃,“就算火候掌握得炉火纯青,烧出来的瓷器也会有一种机械感,容易被有经验的人看出来。”
“所以必须要用柴窑,让火焰自然地舔舐每一件瓷器,让它们在不确定中获得生命。”
“釉水的配方更是关键。”他走向另一个柜子,里面摆放着各种古老的配方书籍和样品。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窑口,釉水的配比都不相同。光是研究这些配方,我就花了二十年的时间。”
“窑温的曲线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湿度来调整,这需要极高的经验和直觉。”
“出窑后的养护更是不能马虎。”他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刚出窑的瓷器虽然已经成型,但还需要时间来稳定内部的结构。这个过程急不来,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慢慢进行,让瓷器自然地获得那种深沉的光泽。”
听到青山居士这么详细的解释,陈阳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越来越快,显示出他内心的兴奋。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多久?”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急切,但又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青山居士伸出手,轻抚过那些珍贵的材料,然后,他摸着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的脑海中开始快速计算:选料、配制、成型、干燥、素烧、施釉、釉烧、后期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他想象着火焰在窑中跳跃的场景,想象着瓷器在高温中逐渐成型的过程。
琢磨了片刻,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缓缓抬起右手,伸出三根枯瘦却异常稳定的手指。这三根手指在空气中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内心的激动。
“三个月。”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三十件明清瓷器,我可以保证件件都能让你上手打眼。”
“从胎骨到釉面,从器型到纹饰,每一个细节都会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那些洋专家的仪器检测,根本发现不了任何破绽。”
但是,他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但价钱……”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词在空气中悬浮着,增加着紧张的气氛。
他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商人特有的精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那种眼神仿佛在说:这是我的底线,不容讨价还价。
“翻倍!”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老料珍贵,老功夫更珍贵,这种活耗神耗力,没有足够的报酬,我可不做!”
“老周,我是这么想的,”陈阳拿着电话,语气变得认真起来,“你想想,那些老外急于在欧洲拍卖市场站稳脚跟,咱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陈阳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狡黠,“他们急于打入欧洲拍卖市场,但我陈阳绝对不可能把真正的老祖宗的宝贝给他们!那些是咱们华夏的文化瑰宝,怎么能轻易外流?”
“所以,你想到了做赝?”青山居士追问道。
“反正就是需要一百件明清瓷器,你也知道,就这些年市面上那些民仿清的破烂货多了去了,随便找几十件,轻松轻松就能糊弄他们过去。”陈阳说道。
“但是,老周,这里有个问题,”陈阳话锋一转,“咱们不能全都是破烂货啊,那样太明显了,容易露馅。”
“所以......”青山居士已经隐约猜到了陈阳的意图。
“咱得拿出点像样的玩意儿,既要能唬住那些老外,又不能是真的文物,”陈阳的声音里带着期待,“真正的好东西咱绝对不能给他们,所以就得麻烦您老人家出手了!”
青山居士听完这番话,皱起了眉头,放下手中的茶杯,在工作台边来回踱步,心里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陈阳的胆子还真是大得没边了!居然想要用高仿品,去跟国外的拍卖行做交易,这要是被发现了,那可就是国际丑闻!
“好小子,你是真敢答应呀!”青山居士冷笑了一声,手中的茶杯轻轻一顿,“一百件明清瓷器,你知道我要做多长时间不?”
“就算我不吃不喝不睡,光是一件永宣青花梅瓶,从泥料配比到釉色调配,再到火候掌控,少说也得半个月!你这一百件,我得做到什么时候?”
“而且你以为这是流水线作业?”青山居士越说越激动,“每一件都得精雕细琢,胎体厚薄要拿捏到毫厘之间,青花发色要层次分明,斗彩填色要恰到好处。稍有不慎,一窑的心血就全废了!”
“谁让你做一百件了?”陈阳笑呵呵一撇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老周啊,你这就是钻牛角尖了。我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三十件赝品带着七十件普品,鱼目混珠的道理你不懂?我能轻易让那些洋专家看出来么?”
“你想想,”陈阳身体前倾,压低了声音,“我们挑选的那些民仿清瓷器,本身工艺就不差,只是年份不够。”
“配上你的三十件精品,整体档次立马就上去了。那些老外专家看到几件顶级货色,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哪还会仔细研究那些配菜?”
“再说了,”陈阳嘿嘿一笑,“咱们华夏人讲究个'虚虚实实'。孙子兵法里不是说了么,'兵者,诡道也'。这做生意,不也是打仗么?”
说着,陈阳呵呵一笑,随后继续道,声音压得更低,神秘兮兮的:“最关键的是......既要看起来是精品,还要看起来老,最关键的是,要过老外的仪器。”
“什么叫'老'?”陈阳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着,“不是做旧做出来的浮光老,那种表面功夫一眼就能看穿。”
“是胎骨里透出来的那种沉,是时间积淀出来的韵味,是历史沉淀出来的厚重感。”
“你看那些传世的官窑瓷器,”陈阳眼中露出迷醉的神色,“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茶盏,端在手里都能感受到那种岁月的重量。”
“釉面虽然光润,但透着一种内敛的光泽,不张扬,不浮躁,就像老人的眼神,深邃而睿智。”
陈阳说着停顿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老外善于用仪器,什么 X 光检测、热释光测年、显微镜分析,一套一套的。”
“普通的赝品绝对糊弄不过去。他们能从釉层结构、胎体密度、气泡分布,甚至是微量元素含量来判断年代。”
“所以啊,”陈阳放下茶杯,眼神变得严肃起来,“气泡、开片、缩釉点、窑粘、甚至细微的惊釉…都要有。”
“这些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是岁月雕琢的痕迹。冲线、磨口、锔钉痕…也要有。但这些伤,不能是新的,不能是刻意做出来的。”
“要像什么呢?”陈阳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忆什么,“要像跟着瓷器一起从土里埋了几百年爬出来的,要旧伤。那种伤痕边缘要有风化的迹象,要有土沁的痕迹,要有时间慢慢抚平的圆润感。”
“新做的伤痕,边缘锋利,色泽鲜亮,一看就是人为的。”陈阳摇了摇头,“但真正的旧伤,那是时间的杰作。伤口边缘被岁月磨得圆润,颜色深沉内敛,甚至还会有细微的二次氧化痕迹。”
最后,陈阳轻轻拍了一下桌面,桌上的茶杯轻微震动了一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老周,你说,放眼全国,除了你有这个本事,谁还有?”
“谁能把新瓷做出几百年的沧桑感?谁能让现代的泥土烧出古代的韵味?”
“这不是技术活,这是艺术!”陈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是对历史的致敬,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你不是在造假,你是在重现历史,是在让那些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青山居士沉默了片刻,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在权衡着什么重大的决定。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大哥大,那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处理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
他起身的动作有些缓慢,但每一步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庄重。青山居士走到房间角落的一个巨大立柜前,那柜子高得几乎顶到了天花板,宽度足有两米多,整个被厚重的帆布严严实实地遮盖着。
“小子,你算是找对了人了。”青山居士的声音低沉而神秘,“这些东西,除了我,这世上恐怕没几个人见过。”
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着帆布的边缘,动作虔诚得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然后,哗啦一声,帆布被掀开,一股淡淡的尘土味和木香味瞬间弥散开来。
立柜内部的景象令人震撼。
里面是层层叠叠精心设计的搁板,每一层都被细致地分隔成不同的区域。最上层摆放着各种瓷器碎片,有青花的、粉彩的、釉里红的,甚至还有几片珍贵的斗彩残片,每一片都被小心翼翼地标注着年代和产地。
第二层是窑址出土的各种垫饼,有景德镇的、龙泉的、磁州窑的,甚至还有几块罕见的汝窑垫饼,上面还能看到当年烧制时留下的胎土痕迹。
第三层摆满了匣钵残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陶瓷碎片,实际上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烧制工艺和技术特征。
青山居士的手轻抚过每一片,就像在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最珍贵的是最下层的几个小抽屉,里面整齐地放着几块,带着不同时期青花发色和釉面特征的试片。这些试片大小不一,但每一块都记录着特定年代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
他像一个检阅士兵的将军,目光缓缓扫过他的资料库,每一件物品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这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库,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料,我有。”青山居士重新拿起大哥大,声音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他微微皱着眉头,不是因为困惑,而是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材料发挥到极致。
“前些年机缘巧合,我从一个老窑工手里弄到了一批真正的老矿钴料,那是清代中期开采的,色泽纯正,发色稳定。”他的手轻抚过一个小瓷瓶,里面装着珍贵的珐琅料。
“这些珐琅料是从一个废弃的官窑里找到的,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沉淀,早已失去了浮躁的火气,变得内敛而深沉。”
“最珍贵的是这批道光年间的陈腐高岭土。”他指向角落里几个密封的陶罐,“这些土料已经陈腐了一百八十多年,胎泥的'骨'不仅够了,而且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状态。”
“用它们制作的瓷器,胎体会有一种天然的古朴感,这是任何现代工艺都无法模仿的。”
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那种自信不是来自于吹嘘,而是来自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
“老气…这是最难掌握的。它不仅仅靠的是火候和耐心,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对古人心境的体悟。”
“现代的煤气窑温度控制精确,但缺少了一种变化,一种不可预知的美感。”他的眼神变得深邃,“就算火候掌握得炉火纯青,烧出来的瓷器也会有一种机械感,容易被有经验的人看出来。”
“所以必须要用柴窑,让火焰自然地舔舐每一件瓷器,让它们在不确定中获得生命。”
“釉水的配方更是关键。”他走向另一个柜子,里面摆放着各种古老的配方书籍和样品。
“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窑口,釉水的配比都不相同。光是研究这些配方,我就花了二十年的时间。”
“窑温的曲线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湿度来调整,这需要极高的经验和直觉。”
“出窑后的养护更是不能马虎。”他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刚出窑的瓷器虽然已经成型,但还需要时间来稳定内部的结构。这个过程急不来,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慢慢进行,让瓷器自然地获得那种深沉的光泽。”
听到青山居士这么详细的解释,陈阳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越来越快,显示出他内心的兴奋。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多久?”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急切,但又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青山居士伸出手,轻抚过那些珍贵的材料,然后,他摸着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的脑海中开始快速计算:选料、配制、成型、干燥、素烧、施釉、釉烧、后期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时间控制。他想象着火焰在窑中跳跃的场景,想象着瓷器在高温中逐渐成型的过程。
琢磨了片刻,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缓缓抬起右手,伸出三根枯瘦却异常稳定的手指。这三根手指在空气中微微颤抖,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内心的激动。
“三个月。”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三十件明清瓷器,我可以保证件件都能让你上手打眼。”
“从胎骨到釉面,从器型到纹饰,每一个细节都会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那些洋专家的仪器检测,根本发现不了任何破绽。”
但是,他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但价钱……”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词在空气中悬浮着,增加着紧张的气氛。
他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商人特有的精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那种眼神仿佛在说:这是我的底线,不容讨价还价。
“翻倍!”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老料珍贵,老功夫更珍贵,这种活耗神耗力,没有足够的报酬,我可不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最新章节,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最新章节,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