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存在的人?
江星野说的是“不应该存在”,那意思就是,这个人实际上是存在的?
但既然他存在,又怎么能说“不应该”?
林序看着江星野,开口问道:
“什么叫‘不应该存在的人’?他的存在不符合逻辑,还是说他已经因为某种力量而消失了?”
这句话问出口,林序都觉得逻辑有点混乱。
事实上,从四维视角来看,当时间不再是“线性行进”时,没有任何一种东西的存在是受限于因果规律的。
只要这种概念存在,实体就存在。
只不过有可能,在存在的形式上,会有一定的特殊性罢了。
所以,自己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江星野对此似乎并不意外。
她略微停顿了片刻,随后回答道: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应该存在’。”
“由于这2.6%的文明完整性提升,我们获得了一定的‘检索世界残骸’的能力。”
“我们对散落在文明中心边缘上的一些世界残骸进行了检索,并且顺利找到了你所提到的那个‘人格’。”
“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格。”
“他的大部分信息符合你的描述,他也确实处于一个‘完成升维’的世界。”
“他原本所处的世界理论上应该可以有无数个,但完成升维的,显然只会有一个。”
“而我们可以确定,他的人格特征并不符合升维后的特征,意思就是,他并没有完成升维。”
“但同时,他又没有在更下一层的三维世界留下残骸。”
“这就意味着,他既不在四维,也不在三维。”
“所以我说,他是个不应该存在的人。”
既不在四维,也不在三维.
林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确实是一个很强的证据。
唯一的问题在于.
江星野自己获取的信息也并不完整。
她所在的这个“四维文明”,也就是刚刚从零开始迈向“完整”罢了。
他们能力有限,信息的准确度也并没有那么高。
“你们能完全保证当前信息的准确性吗?”
“不能。”
江星野果然摇头,随后回答道:
“大概有80%的准确性,但有许多意外情况不能排除。”
“比如,他可能在二维、或者五维的其他维度。”
“比如,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并未在三维留下‘遗体’。”
“又比如,他可能卡在了某一条边界上。”
“这都是有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发现他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
“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升文明的完整性,或许下一次,在能够获得更强大的能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明白。”
林序再次点头。
绕到最后,还是要绕回“文明完整性”这个话题上。
现在自己在手环里的这个“跃升时代”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外挂,但这个外挂是未激活的。
自己只能通过一次一次的推进,来尝试激活这个外挂。
但这个外挂激活之后,真的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吗?
或者说,这个外挂真的有可能完全被激活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林序自己也不知道。
但他只能试一试。
想到这里,他再次开口说道:
“回到原来的话题吧。”
“这一次的咒语,出了什么问题?”
话音落下,江星野轻轻摆动手臂。
下一秒,一张巨型屏幕出现在林序的面前。
1900年12月14日,已经并不年轻的普朗克站在柏林物理学会的主席台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说。
他对自己的理论充满着一种近乎于“盲目”的自信,但同时,他却又因为对经典物理学的敬畏,而长期陷入自我怀疑中。
这样矛盾的心理已经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狂躁阴郁,神经质又易怒,甚至他的家人都因此而离他远去,他近乎失去了一切,而这场会议,就是他的最后一搏。
他需要通过这一场会议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不仅仅是资金上、学术上的支持。
哪怕是最简单的“认同”,对他而言,也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足以将他从深渊中挽救出来的机会。
但很显然,此时的他并没有收获这样的机会。
台下的众人眼神里仍然充满着怀疑,对于他“纯数学”的表述,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那有可能只是一场数字游戏引发的“自洽但却不真实”的意外。
没有人能真正认同能量量子化假说,即便这个理论看上去那么合理,但众人在对待这种“动摇物理学大厦地基”的行为,却仍然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
看着台下众人的表情,普朗克几乎已经预见到了这次演讲的失败。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他的灵魂仿佛已经脱离躯体,向着远离这间房间的方向越飘越远.——
但,也就在他的灵魂飘到极远处,几乎不再与躯体发生联系的瞬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行文字。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一瞬间,普朗克的精神如同被一列装满了货物的列车碾过一般,瞬间被碾压得粉碎。
但下一秒,这些粉碎的粒子又立刻完成了重组,变得坚不可摧。
他的眼神瞬间一变。
他就像是抓到了世界的真理,打算用这样“神赐”一般的灵感,将眼前仍然在质疑他的理论的众人一一驳斥。
但,也就在他即将开口的瞬间,他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的众人,神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震惊,疑惑,不解
普朗克立刻意识到,听到那个声音的人.
不止自己一个。
“你们也听到了那句话?”
沉默的会场中,有人缓缓点头。
随后,那人开口说道:
“是的.”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我们也听到了这句话。”
在“灵感”出现后的第二年,整个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开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1900年,普朗克放弃将量子视为“数学技巧”,转而与实验物理学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学低温实验室验证固体比热
1903年,液氦温区实验数据清晰显示,比热随温度降低而骤减,经典均分定律彻底崩塌,量子化成为无可辩驳的物理实在
1905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26岁爱因斯坦读到普朗克实验报告,灵感迸发。他意识到:“若能量在辐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该是量子。”
同年,他发表《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启发性观点》,提出“光量子”概念,并用其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爱因斯坦联手打破,物理年鉴》上连续刊发的实验与理论论文,让整个学界开始意识到,自然本质,或许就是离散的。
1913年,波尔在卢瑟福实验室目睹α粒子散射,随后,他发表《论原子构造与分子构造》,将氢原子电子跃迁与光谱线精准对应,量子力学理论首次将触角伸向微观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学的青年数学家埃米·诺特受邀参与玻尔研讨会,并提出了“量子条件本质是对称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发表《量子系统中的守恒律与微分不变量》,为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埋下代数基础。
1917年,阿坦纳索夫因处理量子方程计算量爆炸,设计出首台使用二进制逻辑与再生存储器的电子计算机ABC原型。
1925年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1926年,薛定谔推导出波动方程。
1928年,25岁的冯·诺依曼参加柏林量子研讨会,他意识到,量子门同样可以构建通用计算逻辑。
1939年,21岁的费曼直接给出量子并行计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图灵手写完成《论量子可计算函数》,他提出,“量子迭加态可同时处理指数级信息,其本质是概率幅干涉”。
次年,首台量子图灵机模型正式诞生。
至此,人类彻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时代”。
一个一个熟悉的名字给林序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烁出无尽光芒的人,在新的“灵感”的推动下,爆发出了更炽烈的闪光。
画面上的展示基本结束,继续向后,就是林序早就已经熟悉的剧情。
基于量子理论,继续开发出新的技术。
同时,发现“限制器”,发现“高维”的秘密,紧接着,一步一步走向升维。
不过,略微不同的是,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线索。
有关高维适应性的线索。
林序转向江星野,开口问道:
“你们获取了有关跨越‘高维适应性’问题的方案?”
“这是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说此前我们认为,对抗高维空间的信息扰动,是要依靠极致的‘低熵’规则的话,那这次他们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们追求高度的复杂性,尝试用超高的容错率,来对抗信息扰动。”
“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确实取得了成功。”
“不过,这样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
江星野说的是“不应该存在”,那意思就是,这个人实际上是存在的?
但既然他存在,又怎么能说“不应该”?
林序看着江星野,开口问道:
“什么叫‘不应该存在的人’?他的存在不符合逻辑,还是说他已经因为某种力量而消失了?”
这句话问出口,林序都觉得逻辑有点混乱。
事实上,从四维视角来看,当时间不再是“线性行进”时,没有任何一种东西的存在是受限于因果规律的。
只要这种概念存在,实体就存在。
只不过有可能,在存在的形式上,会有一定的特殊性罢了。
所以,自己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江星野对此似乎并不意外。
她略微停顿了片刻,随后回答道: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应该存在’。”
“由于这2.6%的文明完整性提升,我们获得了一定的‘检索世界残骸’的能力。”
“我们对散落在文明中心边缘上的一些世界残骸进行了检索,并且顺利找到了你所提到的那个‘人格’。”
“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格。”
“他的大部分信息符合你的描述,他也确实处于一个‘完成升维’的世界。”
“他原本所处的世界理论上应该可以有无数个,但完成升维的,显然只会有一个。”
“而我们可以确定,他的人格特征并不符合升维后的特征,意思就是,他并没有完成升维。”
“但同时,他又没有在更下一层的三维世界留下残骸。”
“这就意味着,他既不在四维,也不在三维。”
“所以我说,他是个不应该存在的人。”
既不在四维,也不在三维.
林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确实是一个很强的证据。
唯一的问题在于.
江星野自己获取的信息也并不完整。
她所在的这个“四维文明”,也就是刚刚从零开始迈向“完整”罢了。
他们能力有限,信息的准确度也并没有那么高。
“你们能完全保证当前信息的准确性吗?”
“不能。”
江星野果然摇头,随后回答道:
“大概有80%的准确性,但有许多意外情况不能排除。”
“比如,他可能在二维、或者五维的其他维度。”
“比如,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并未在三维留下‘遗体’。”
“又比如,他可能卡在了某一条边界上。”
“这都是有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发现他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
“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升文明的完整性,或许下一次,在能够获得更强大的能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明白。”
林序再次点头。
绕到最后,还是要绕回“文明完整性”这个话题上。
现在自己在手环里的这个“跃升时代”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外挂,但这个外挂是未激活的。
自己只能通过一次一次的推进,来尝试激活这个外挂。
但这个外挂激活之后,真的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吗?
或者说,这个外挂真的有可能完全被激活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林序自己也不知道。
但他只能试一试。
想到这里,他再次开口说道:
“回到原来的话题吧。”
“这一次的咒语,出了什么问题?”
话音落下,江星野轻轻摆动手臂。
下一秒,一张巨型屏幕出现在林序的面前。
1900年12月14日,已经并不年轻的普朗克站在柏林物理学会的主席台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说。
他对自己的理论充满着一种近乎于“盲目”的自信,但同时,他却又因为对经典物理学的敬畏,而长期陷入自我怀疑中。
这样矛盾的心理已经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狂躁阴郁,神经质又易怒,甚至他的家人都因此而离他远去,他近乎失去了一切,而这场会议,就是他的最后一搏。
他需要通过这一场会议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不仅仅是资金上、学术上的支持。
哪怕是最简单的“认同”,对他而言,也是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足以将他从深渊中挽救出来的机会。
但很显然,此时的他并没有收获这样的机会。
台下的众人眼神里仍然充满着怀疑,对于他“纯数学”的表述,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那有可能只是一场数字游戏引发的“自洽但却不真实”的意外。
没有人能真正认同能量量子化假说,即便这个理论看上去那么合理,但众人在对待这种“动摇物理学大厦地基”的行为,却仍然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
看着台下众人的表情,普朗克几乎已经预见到了这次演讲的失败。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注意力也开始分散。
他的灵魂仿佛已经脱离躯体,向着远离这间房间的方向越飘越远.——
但,也就在他的灵魂飘到极远处,几乎不再与躯体发生联系的瞬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行文字。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一瞬间,普朗克的精神如同被一列装满了货物的列车碾过一般,瞬间被碾压得粉碎。
但下一秒,这些粉碎的粒子又立刻完成了重组,变得坚不可摧。
他的眼神瞬间一变。
他就像是抓到了世界的真理,打算用这样“神赐”一般的灵感,将眼前仍然在质疑他的理论的众人一一驳斥。
但,也就在他即将开口的瞬间,他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的众人,神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震惊,疑惑,不解
普朗克立刻意识到,听到那个声音的人.
不止自己一个。
“你们也听到了那句话?”
沉默的会场中,有人缓缓点头。
随后,那人开口说道:
“是的.”
“谐振子能级离散性可解低温比热疑难。”
“我们也听到了这句话。”
在“灵感”出现后的第二年,整个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开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1900年,普朗克放弃将量子视为“数学技巧”,转而与实验物理学家能斯特合作,在柏林大学低温实验室验证固体比热
1903年,液氦温区实验数据清晰显示,比热随温度降低而骤减,经典均分定律彻底崩塌,量子化成为无可辩驳的物理实在
1905年,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26岁爱因斯坦读到普朗克实验报告,灵感迸发。他意识到:“若能量在辐射中量子化,光本身也该是量子。”
同年,他发表《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启发性观点》,提出“光量子”概念,并用其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首次被揭示。
至此,量子孤立期被普朗克、爱因斯坦联手打破,物理年鉴》上连续刊发的实验与理论论文,让整个学界开始意识到,自然本质,或许就是离散的。
1913年,波尔在卢瑟福实验室目睹α粒子散射,随后,他发表《论原子构造与分子构造》,将氢原子电子跃迁与光谱线精准对应,量子力学理论首次将触角伸向微观世界。
1915年,哥廷根大学的青年数学家埃米·诺特受邀参与玻尔研讨会,并提出了“量子条件本质是对称性破缺”的猜想。
同年,她发表《量子系统中的守恒律与微分不变量》,为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埋下代数基础。
1917年,阿坦纳索夫因处理量子方程计算量爆炸,设计出首台使用二进制逻辑与再生存储器的电子计算机ABC原型。
1925年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1926年,薛定谔推导出波动方程。
1928年,25岁的冯·诺依曼参加柏林量子研讨会,他意识到,量子门同样可以构建通用计算逻辑。
1939年,21岁的费曼直接给出量子并行计算的自然框架。
1940年,图灵手写完成《论量子可计算函数》,他提出,“量子迭加态可同时处理指数级信息,其本质是概率幅干涉”。
次年,首台量子图灵机模型正式诞生。
至此,人类彻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时代”。
一个一个熟悉的名字给林序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闪烁出无尽光芒的人,在新的“灵感”的推动下,爆发出了更炽烈的闪光。
画面上的展示基本结束,继续向后,就是林序早就已经熟悉的剧情。
基于量子理论,继续开发出新的技术。
同时,发现“限制器”,发现“高维”的秘密,紧接着,一步一步走向升维。
不过,略微不同的是,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线索。
有关高维适应性的线索。
林序转向江星野,开口问道:
“你们获取了有关跨越‘高维适应性’问题的方案?”
“这是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
江星野回答道:
“如果说此前我们认为,对抗高维空间的信息扰动,是要依靠极致的‘低熵’规则的话,那这次他们提出的方案,方向就正好相反。”
“他们追求高度的复杂性,尝试用超高的容错率,来对抗信息扰动。”
“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确实取得了成功。”
“不过,这样的成功,并不具有代表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今天毁灭世界了吗?,今天毁灭世界了吗?最新章节,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今天毁灭世界了吗?,今天毁灭世界了吗?最新章节,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