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专家组 第29章 听风的人

小说:破茧专家组 作者:风痕雪鉴 更新时间:2025-08-12 16:04:45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凌晨四点十七分,上行脉冲信号的记录在系统日志里像一道微弱的电火花,短暂却刺眼。

  江临风的指尖在触摸板上划过,将那条持续了1.8秒的数据流放大、解析,每一个字节都清晰地指向了同一个源头——清明桥村,那个被他亲自下令整改的“甲子-9”节点。

  数据包的内容简单到近乎原始:一个标准的心跳响应。

  然而,它的触发时间,恰好在王有福那段忏悔录音的最后一个字落下后的静默期内。

  这不是系统自检,更不是网络抖动。这是人为的、蓄意的回应。

  引擎的轰鸣撕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车灯如两柄利剑,劈开笼罩在乡间公路上的薄雾。

  江临风没有通知任何人,甚至没有带上李春来。

  这件事,已经超出了常规调查的范畴,更像是一场跨越了三十年的私人对话,而他,只是一个无意中闯入的窃听者。

  清明桥村依旧沉睡,连狗吠声都吝于响起。

  基站小院的铁门没有上锁,只是虚掩着,门轴在被推开时发出一声疲惫的**。

  一股松香和焊锡混合的焦糊味扑面而来,屋内的灯亮着,一道瘦削的身影正伏在工作台前,背对着门口,手里的电烙铁尖端闪烁着橘红色的光点。

  是杨小满。

  江临风放轻了脚步,像个幽灵般靠近。

  桌上摊着一张用铅笔画在牛皮纸上的电路图,线条歪歪扭扭,却逻辑清晰。

  核心区域用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一行小字:静默=倾听,按钮=回应。

  图纸旁,一块烧得焦黑的继电器板躺在那里,显然是这次“对话”的牺牲品。

  杨小满正用焊枪,小心翼翼地将一颗新的继电器焊接到备用板上,他的动作专注而虔诚,仿佛在修复一件神圣的法器。

  他没有注意到身后的来客,直到一双大手按在了他的工作台上。

  杨小满的身体猛地一僵,触电般抬起头,惊恐地看着江临风。

  他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一场风暴,是对于他擅自改装国家通信设施的严厉问责。

  他下意识地想用身体挡住那张电路图,嘴巴张了张,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急促的喘息。

  然而,江临风并没有像他预想中那样勃然大怒。

  这位身形高大的警官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神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复杂的、探究式的平静。

  然后,他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与坐在椅子上的杨小满平齐。

  他抬起手,用一种略显生涩但准确无误的手语,比划出了一个简单的问句。

  “你,听见了?”

  杨小满的瞳孔在瞬间放大,所有的惊恐、慌乱和戒备都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怔怔地看着江临风的手,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那不是审问,而是确认。

  不是质问,而是理解。

  他紧紧抿住嘴唇,防止自己发出不成调的呜咽,然后,他用尽全身的力气,重重地点了点头。

  一次,又一次。

  眼眶里迅速积聚起一层水雾,在灯光下,像两颗即将升起的、明亮的星。

  他听见了。

  在那个死寂的凌晨,王有福跨越三十年的忏悔,被他用自己创造的方式,听见了。

  杨小满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锁扣,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的硬壳笔记本。

  他将本子递给江临风,像递交一份迟到了太久的答卷。

  江临风接过本子,一种沉甸甸的、属于时间的重量压在掌心。

  他翻开泛黄的内页,里面贴满了从各种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简报,大多是关于通信技术发展的报道,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BP机到大哥大。

  每一篇剪报旁边,都用清秀的字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心得。

  这是一个沉默者的世界,一个用文字和电路构建起来的、渴望沟通的灵魂。

  翻到中间,一则本地新闻的豆腐块报道吸引了江临风的注意。

  标题是《村口小卖部意外频发,老人摔伤引关注》,日期是1996年秋。

  报道内容语焉不详,只说一位姓周的女士在自家店铺内摔倒,头部受伤,因其有语言障碍,无法清晰描述事发经过,警方初步判断为意外。

  杨小满伸出手指,轻轻点在报道上,然后又指了指自己。

  江临风瞬间明白,报道里的周女士,就是他的母亲。

  他继续向后翻,一页手绘的草图赫然映入眼帘。

  那是小卖部的平面图,画得极为精细。

  柜台、货架、门窗的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最让江临风心头一震的是,图中那个本应立着的柜台,被画成了倾倒状,倒下的方向是朝着店铺内部,而不是顾客站立的外部。

  更重要的是,在柜台倒下的位置旁边,地面上被着重画出了几道平行的、断断续续的划痕,旁边用三个字注解:拖拽痕。

  这与他记忆中那份早已归档的卷宗记录截然相反。

  卷宗里写着,柜台是向外倒塌,现场无明显搏斗痕迹。

  一个简单的方向差异,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瞬间将“意外摔倒”的结论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江临风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他猛地意识到,杨小满不仅仅是想让母亲未曾说出的话被听见,他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调查着一桩被全世界遗忘的罪案。

  这或许不是“十七案”的延伸,而是被遗漏的第十八起案件。

  一个被错误定性,从而完美隐匿在时间尘埃里的开端。

  “还有别的吗?”江临风的声音有些沙哑。

  杨小満点了点头,转身从箱子底翻出一盘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式录像带,上面贴着标签:清明桥供销社,1996。

  回到市局技术中心时,天已大亮。

  金小霜顶着两个黑眼圈,正在调试一台布满接线的古怪设备。

  “数字考古,”她灌了一大口咖啡,言简意赅地解释,“专门对付这种快要变成化石的磁带。”

  当江临风说明磁带的来历和重要性后,金小霜的表情严肃起来。

  她将磁带小心地送入修复设备,屏幕上先是满屏的雪花和刺耳的噪音。

  金小霜戴上耳机,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地操作着,一道道指令输入,频谱分析的窗口在屏幕上跳跃。

  她像一个顶级的拆弹专家,在纷乱的信号里,抽丝剥茧地寻找着那个有效频段。

  “磁头老化严重,信号衰减超过百分之九十,”她头也不抬地报告,“我试试频谱增强,把残存的动态影像帧强行拼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雪花渐渐凝聚成模糊的色块,色块又慢慢显现出轮廓。

  画面抖动得厉害,像一场发生在水底的梦。

  那是当年村口供销社的门口,一个固定的监控角度。

  画面里人来人往,快进播放下,如同一群模糊的影子。

  “停!”江临风突然喊道。

  金小霜精准地将画面定格。

  在供销社门口一晃而过的人影中,有一个男人显得格外突兀。

  他戴着一顶压得很低的鸭舌帽,看不清脸,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肩上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正匆匆离开。

  “放大他右肩的位置。”江临风的目光像钉子一样钉在屏幕上。

  金小霜依言操作,经过数次像素锐化和插值补偿,那个模糊的区域逐渐清晰起来。

  在那人右肩的外套上,赫然缝着一个颜色更深、针脚粗糙的三角形布料补丁。

  那补丁的形状极不规则,像一枚笨拙的勋章,烙印在陈旧的衣物上。

  “数据库比对。”江临风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

  金小霜立刻调出“十七案”的物证数据库,将补丁的图像输入进行模糊匹配。

  系统高速检索,几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了一个匹配项,置信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

  来源:1996·珠城便利店劫杀案。

  物证编号:A-034。

  描述:于现场搏斗中撕脱的衣物残角,材质为深蓝色帆布,三角形。

  那起案件的凶手,至今在逃。

  常远达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听完江临风的汇报,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良久,才缓缓转过头,将烟蒂在烟灰缸里摁灭。

  “临风,你知道重启一桩二十多年前的案子,尤其是一桩已经被定性为‘意外’的案子,意味着什么吗?”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这意味着你要推翻前辈的工作,挑战当年的司法结论。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下引爆炸药,会炸出多少陈年烂泥,谁也说不准。”

  “我知道。”江临风站得笔直,“但杨小满等了二十多年。”

  常远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骨头。

  “这类陈年旧账,重启容易,结案难。有时候,我们穷尽一生追寻的,可能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真相。你现在手里有的,只是一张小孩的画,一段模糊的录像,和一个逻辑上的推论。你要的,恐怕已经不是证据那么简单了。”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异常严肃:“你是想让那个聋哑的孩子相信,这个世界,终究还是愿意听他说话的。对吗?”

  江临风没有回答,但他的眼神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二天下午,一份盖着省厅红头印章的特批协查函,悄无声息地放在了江临风的办公桌上。

  函件的授权范围被严格限制:“不公开、不立案、仅作线索评估”。

  这是一张有限的通行证,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

  江临风将函件复印了一份,再次驱车来到清明桥村。

  他把那张带着油墨香和国家威严的纸,交到杨小满手中。

  杨小满先是愣住,随即用那双修理过无数精密零件的手,近乎颤抖地接了过来。

  他的指尖,在那枚鲜红的国徽上反复摩挲,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那枚小小的徽章,仿佛拥有无穷的重量。

  许久,他忽然抬起头,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抓过纸笔,在上面用力地写下一行字,每一个笔画都透着决绝:

  “我想当证人,哪怕没人听我说。”

  当晚,江临风独自一人坐在物证中心的播音室里。

  他调出王有福的那段忏悔录音,在数字音频工作站里,将它切开一个微小的缺口。

  那个缺口,就在王有福说完“我对不住你”之后,那段长达数秒的、令人窒息的静默里。

  然后,他将一段新的音频插入进去。

  那声音很奇特,不是语言,不是音乐,而是一段被处理过的、富有节奏的心跳声。

  江临风截取了杨小满在得知可以重启调查时,用手指敲击桌面模仿出的心跳——短,长,短。

  在摩斯电码里,这是字母“R”的信号。

  江临风将它注解为“我在”。

  他将这个嵌入了新密码的新版本音频,命名为“回响”,然后上传至“十七号行动”的专属节点网络,广播范围设定为最大。

  他要让这张网,捕捉到那个隐藏了三十年的幽灵。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监控日志上只有各个节点规律的自检反馈。

  江临风靠在椅子上,双眼紧盯着屏幕,几乎要看出残影。

  凌晨三点五十二分,系统界面突然跳出一个红色的高亮警报。

  一条新的日志生成了。

  和上一次一样,是上行脉冲信号。

  但这一次,来源不再是清明桥村。

  日志显示,一个位于珠城市郊的、早已被标记为“废弃”的节点,短暂上线了0.6秒,传输了一个无效的空数据包后,立刻断开连接。

  江临风猛地坐直,将那条日志放大。

  节点的代号让他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代听节点-珠城南郊-废弃电话亭-7号”。

  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坐标,那个曾经作为“十七案”时期,凶手用来藏匿赃物和作为临时联络点的老式公用电话,那个被认为早已彻底腐朽在荒草里的绿色铁皮亭子,在沉寂了近三十年后,第一次,对一声来自遥远村庄的心跳,做出了回应。

  江临风的手指悬在键盘上,停在了一个标记为“追踪并回拨信号源”的按钮上,迟迟没有按下。

  空气安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脏的擂鼓声。

  那个幽灵,终于从网络的深渊里,探出了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破茧专家组,破茧专家组最新章节,破茧专家组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