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刻板印象不同的是,不止是商业,在吴王领地内,金融行业其实也很发达。

  从结果看,越是贫穷的地方,对于提升组织能力的需求、提升技术的需求就越强,也就越需要外来物资和金钱援助。这些地方的居民,对于官府的依赖也是最高的。由于早期的地盘,几乎都这种穷地方,所以吴王团队其实很熟悉如何去调度资源——其中就包括各种借钱的方式。

  吴王府和汉萨商人的关系,最早也是由此开始。当时,齐泰、黄子澄等人,通过紫帐汗国的关系,和汉萨同盟的商人谈判,用未来几年出产的粮食作为抵押,以官府的名义向他们借钱,然后放贷给农民。

  在借钱这一步,问题是不大的。吴藩确实拿得出能说服商人的商品,而且信用也不错,因此很容易就说服了不少商人来投资,整个过程很是顺利。

  实际上,哪怕头几年,最落魄的时候,他们也成功说服了一批商人来投资。

  大明的名头、紫帐汗国的担保,乃至法国人虽然不想承认,但总是藕断丝连的背景,让吴王有很大底气,和足够多的“话题”。

  由于当时情况比较窘迫,整个团队就剩下吴王和齐、黄两人。连吴王本人也得亲自出马,跑到镇里酒馆、村头教堂之类的地方,给大家演说,劝大家都来扶保大明,参与复兴的事业。

  不过这种地方,前来吹牛打屁,甚至职业骗钱的人,一直都络绎不绝。为了增加说服力,吴王甚至得亲自架起铁锅,给大家炒两个菜,用这种当地人从未见过的方式,佐证自己话语的真实性。

  从结果看,吴王的宣传还是很成功的。后来,等他在乡间有了一些关注度之后,他还跑到大一点的城市,进行类似活动。哪怕是在三教九流混杂、能人狠活辈出的大城市,他也成功获取了很多人的注意,说服大家前来扶保他。从那时开始,他们就很熟悉拉投资的路数了。

  至于这钱怎么用到支持自己的村落身上,他们更是熟门熟路,因为在齐泰、黄子澄老家,把钱放贷给农民,就属于乡间士大夫常见的产业。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是有一定固定周期的。在这个周期内,总有一些时间,哪怕具备一定积蓄的农民,也会因为连续的投入和消耗,导致本钱不足。这个时候,给农民放贷,不但能赚钱,还可以帮他们渡过危机,算是一件大善事。

  因此,有点家底的士大夫,都乐此不疲。对于什么时候需要投入、如何准确估算投入和产出,他们也都十分熟悉。哪怕在欧洲,这些看家本领也都能用上。

  而且因为过手资金很多、流程复杂,所以,执行者也很容易捞到钱。比如他们借来的钱,并不是直接发给农户——银币也不能直接吃,得换成这个时间最急需的农具和过渡口粮才行。所以,就需要他们拿着钱,去进行采购和定制。有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甚至要去紫帐汗国进口才行。

  这么运来倒去,就产生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他俩也非常乐意去做这些工作,哪怕人手不足,需要亲自去基层一线,和商人、工匠、农人来回交涉,也不觉得掉价或者劳累。推动劝农的积极性,始终相当之高。

  在他们去的大部分地方,当地农民和农奴,就没怎么见过这种路数。就算想要借钱去改良,也没有什么可行性。

  除了一些修道院会进行育种工作,大多数领主,都不怎么管这类琐事。想要改良,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改;而且,除了少部分富裕的农场主,绝大部分种地的农夫,连借钱、负债的资格都没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具备法理上的独立性,需要依附于领主才可以。这样的人,都算不上完整的人,商人也不会给他们放贷的。

  而且,这一带的放贷产业,之前都是被犹太人垄断的。齐泰、黄子澄经手之后的贷款,虽然附带了不少条件,但比起犹太人,可是好太多了。因此,哪怕是一些富裕自耕农和小领主,也乐意参与他们这个合作组织,以求获取廉价的工具、良种和生产指导,积极性同样很高。

  大家都很有干劲,方法也正确,结果也就没有太大问题。看到产出之后,商人也乐意扩大投资。由于这边的产业十分稳定,一些商人甚至答应降低利息,以求获得更大的份额,因为在这年头的欧洲,稳定的产业还是挺紧缺的。

  当然,吴王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对劲。之前他还不太清楚这些门道,但落魄的时候,他一度只能亲自下地,和栋雷米村的人一起干活,所以多少了解了一些。账面上的那些收入、支出,从规模和时间节点看,多少有点不对劲。

  对此,他觉得很奇怪,甚至给朱文奎写信,说“寡人的钱也不知道去哪了”。不过,这个问题持续没多久,还是被人给捅了出来。

  把问题闹大的,是一群犹太人。

  本来,这一带的放贷业务,都是犹太人垄断的。吴王团伙跑来这里之后,开拓了一种新的业务。但他们的利润率算不上太高,再加上做得都是底层生意,最大的投资对象,也就是一些冷清修道院和穷酸领主,既费事,又没有多少油水。城里的犹太大商人,要么看不上,要么干脆都不知道有这伙人。

  不过,等生意越做越大,犹太商人就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一行还能这么做。评估之后,他们认为,“乞丐王”的这个思路是合理的。如果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利润还是很客观的。

  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插手。因为活动的这段时间里,吴王等人已经借此建立了稳定的组织,算是站稳脚跟了。这帮人手里没什么现金,又很凶悍,去跟他们硬抢生意,明显不太合适。

  如果正常投资,其实也可以获得利润。但不能通吃,就让人很难受。为此,犹太商会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就当为了之前的误判买单,吃下这个亏,拿出大额的投资,去和吴王做交易,换取他把一部分环节交给商会来承包。

  吴王本人不太懂这些,对此不置可否。而齐泰、黄子澄等官吏,则极力反对,坚持把犹太人都赶了回去。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大的仇。

  犹太人对此恼羞成怒,很快开始报复。他们收罗了齐、黄等人,借着劝农的机会,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官吏们进行了一定伪装,没有明目张胆地拿钱,但犹太人也是做账的高手。这种手笔,一看就是同行,谁还瞒得过谁啊?

  他们一开始向吴王检举。吴王有些惊讶,但不太相信,而且觉得目前反正没出什么事情,这两位也劳苦功高。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是不要闹太大比较好。因此,就不太想深究。

  犹太人见此,更加着急,最后甚至跑到大都,找朱文奎举报,说这些文官们都在贪污。让朱文奎一时都莫名其妙,不知道吴王府贪污,他们急什么……

  大都城里活动的锦衣卫,倒是对此很感兴趣,还问朱文奎,说这也算他们的专业,要不要帮忙去核实下。不过朱文奎最后也没下决心。

  可能是被犹太人和锦衣卫的配合攻势吓到了,齐泰和黄子澄后来主动吐出了一笔钱,说是之前工作失误导致的出入,最近才发现,为此向吴王道歉,请求降职罚俸。之后,每年的收入,也多出不少。他们解释说,是纠正了之前的错误算法导致的。总之肯定不是故意的。

  而这之后,吴王府经常是先花钱,再回钱,有时候,全年的投资比岁入还要多,但依然可以健康运行。这种体验十分新奇,在中原都挺少见的。所以,才导致吴王府的财政,看起来空虚,但其实挺有钱的。

  不过,乞丐这个梗,估计是过不去了。

  虽然一开始是人家骂他们,但时间长了,连吴王等人,自己都开始这么叫。甚至有些不太识字的士兵,为了图省事,直接在旗子上画了只破碗当军旗。这个式样,还相当流行,不止一支队伍在打这个旗号。

  此外,在各地响应吴王,和领主作战的民兵,也喜欢直接自称“乞丐军”:在山上和贵族军周旋的,就自称“山间乞丐”;在林地间活动的,就自称“林间乞丐”——在他们的语境里,这反而算不上贬损的词。在了解民间传说和典故的人听来,倒是颇有鼓舞人心的意味。

  这个称呼背后的故事,也因此广为流传,以至于从城里的落魄诗人,到乡间活动的教士,都在到处讲述“世界光复者”的故事,成了阿勒曼尼地区的流行话题。

  在这种功绩面前,所谓血统和神授的高贵身份,反倒成了笑话。而他们嘲讽别人的话,也成了民间广泛使用的、讥笑贵族愚蠢无知的典故了。

  道衍师父这次的计划,也是依次而定的。

  他得到消息,大秦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目前正在集结兵力,准备渡海西进,计划趁这个机会,一举拿下那不勒斯,乃至光复旧都罗马。

  而和之前每次有人介入意大利后的情况一样,这种举动,引起了周围其他国家的极大关注。并且,由于他们打着罗马的旗号,这种警惕甚至还要更为强烈。

  在紫帐汗国开始表示,那不勒斯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继续存在,要对其进行改土归流之后,大批贵族和教士活跃起来,忙不迭地开始四处游说,恳求大家团结起来,对抗邪恶的异端。否则,所有国家都会被他们各个击破。

  不过现在,法国对紫帐汗国态度暧昧,而且深陷宫廷内斗之中,“神圣罗马帝国”则被农民军搅得焦头烂额。这两个整体实力最强的国家都不可能出动,那么想要阻拦,就只能依靠别的国家了。

  在西吉斯蒙德和一部分高级教士的劝说下,波兰最先站了出来,宣布要作为公教世界的保护者,保证罗马城不被蒙古奴役。紧接着,阿拉贡也加入进来,宣称意大利半岛一如既往受自己的保护。大家各自出兵,决定与紫帐汗国开战。

  而紫帐汗国那边,则一口气宣战了几乎所有欧洲的王国,作为回应。他们的太后告诉大使们,几百年来,喋喋不休的蛮族始终盘踞在罗马的领土上,而且几百年来始终不肯接受教化,像蛇鼠虫豸一般讨厌。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已经展示出了足够的耐心,如今,大家终于感到厌倦了。

  现在,是时候打扫自家屋子,确定欧洲这片大地上的新秩序,重新审定谁才有资格作为总督继续管理领地,谁应该立刻滚蛋了。希望足够聪明的人,能早点认清形势,还能赶上最后这一轮机会。

  不过,外交官们还是推测,紫帐汗国目前的兵力已经分散到了极致,不太可能有多余的士兵,在更多的战线上行动。太后的行为,应该是一种威慑,还是希望通过警告和恐吓,就直接达到目的。

  为了对付波兰军队,他们也没有直接集结大军赶回去。相反,因为波兰就在波西米亚旁边,国内也有大量胡斯信徒和同情者,因此,他们转而支持这些人行动,扰乱波兰的后方。而这些胡斯派军队,也果然尽力,目前真的向东去进攻波兰了。

  北方的条顿骑士团,一直和波兰不对付,为此与紫帐汗国多有合作。看到波兰后方空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说什么,但也一直暗戳戳盯着。并且不断积攒兵力,明显是准备随时开战,要打破局势的。

  勃兰登堡这一带,离他们不远,过去很方便。明军可以给他们提供路上的伙食,作为预付的佣金。另外,道衍还说,他们这边,之前制作的一批攻城器械,还没有用上。带也不好带,丢了又有点可惜,因此决定也送给他们,并且建议他们顺路去打一下勃兰登堡——不出意外的话,那里应该没有多少守军。虽然城塞本身还有一定防御性,但要是运气好打下来了,那可就发大财了。

  大家都深以为然,于是在第二天,就带着老和尚送的“礼物”出发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最新章节,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