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室特有的陈旧纸张气味混杂着尘埃,在江临风鼻尖萦绕。
他指尖拂过那份泛黄的复印件,目光死死钉在《一九九六年雷达站移交地方资产清册》的某一栏上。
打印的宋体字旁,一道刺目的红笔笔迹划破了时间的宁静,将“通信主控室设备”几个字粗暴地勾销。
旁边的备注龙飞凤舞,却字字清晰:“已损毁,无回收价值”。
损毁?
江临风的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什么样的损毁,能让价值不菲的军用级通信设备变得一文不值?
这更像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宣告。
他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传来周志明略带沙哑的声音:“小江?又有什么老古董的麻烦事找到我这个老头子了?”
“周叔,您记不记得九六年雷达站撤编移交的事?”江临风开门见山,“我想找一份当年的备用线路图,就是那种可能因为不够正式,没有归进最终档案的草图。”
“九六年……太久了,”周志明在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记忆的故纸堆里翻找,“那会儿乱糟糟的,很多东西都是一边撤一边销毁。备用图纸?谁还管那个。我帮你找找吧,以前我有个柜子,专门放些杂七杂八的图,不知道还在不在。”
等待的时间不算长,却足够江临风在脑中将线索重新梳理一遍。
半小时后,周志明的电话回了过来,声音里透着一丝兴奋:“嘿,你小子运气真不错!我从一堆老《无线电》杂志底下翻出来个牛皮纸袋,里面真有张手绘的草图,画的就是雷达站的信号布局。不过……”
“不过什么?”江临风的心提了起来。
“图纸边缘有行小字,铅笔写的,都快磨没了。”周志明在那头念道,“‘丙寅年三月,老吴来借过这图。’丙寅年,就是1986年。老吴……我想起来了,是吴守业!他那时候还在所里,说要搞个什么业余无线电研究,整天捣鼓那些旧零件。”
吴守业!
江临风瞳孔猛地一缩。
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迷雾。
原来早在十年前,吴守业不仅知道这个即将废弃的雷达站,甚至亲自来研究过它的线路图。
那些看似零散的“代听节点”,其背后真正的连接方式瞬间清晰起来——它们根本不是简单的民用线路串联,而是通过废弃雷达站残存的军用频段,构建了一个跨区域的隐秘窃听网络!
这个猜想太大胆,也太骇人。
江临风需要证据,一个能将这一切钉死的铁证。
他挂断电话,立刻找到了钱凤仪。
“夜探雷达站?江临风你疯了?”钱凤仪的眉头拧成了疙瘩,“那是军事禁区,就算废弃了也一样,被发现我们俩都得写检查。”
“所以才需要你,”江临风的语气异常坚定,“我们以‘治安巡查,排查安全隐患’的名义,向分局申请一张临时通行令。我们不走正门,保安看不到。后山有处塌方,我勘查过,形成了一道裂缝,足够一个人钻进去。凤仪,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我的推测是真的,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经营了十几年的犯罪网络。”
钱凤仪盯着江临风的眼睛看了足足一分钟,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我就知道,跟你搭档准没好事。通行令我去想办法,但说好了,只探查,有危险立刻撤。”
当晚,月色被乌云遮蔽,山风呼啸。
两人借着手电的微光,深一脚浅一脚地绕到雷达站后山。
那道裂缝果然如江临风所说,隐藏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丛后,黑洞洞的,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
钻过裂缝,一股浓重的霉味和灰尘扑面而来。
站内死寂一片,只有风穿过破损窗户时发出的呜咽声。
他们直奔主控室。
巨大的控制台如同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静静地趴在房间中央,屏幕早已被拆走,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方框。
江临风没有理会控制台,而是径直走到墙角,撬开一块活动地板。
手电光下,一捆捆粗大的同轴电缆赫然出现在眼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这些电缆并未被完全拆除。
他拿出工具,小心地剪下一小段,剥开外层的绝缘皮,露出了里面的接口。
“看这里,”他压低声音对钱凤仪说,“这个接口标准,和我们在几个‘代听节点’发现的非标线路完全一致。”他说着,拨通了孙玉花的电话,开了免提并调至最低音量。
“玉花,我需要你远程指导一下。”
“头儿?你那边怎么那么安静?”孙玉花的声音带着一丝睡意。
“别问,听我说。我找到一段疑似目标的电缆,需要提取屏蔽层的样本。具体步骤?”
在孙玉花的远程指导下,江临风小心翼翼地刮取了电缆铜质屏蔽层上一些微不可察的锈迹,封装进证物袋。
他对着电话描述了样本的颜色和状态。
电话那头的孙玉花沉默了几秒,声音陡然变得严肃:“头儿,如果你的描述没错,这铜锈里可能含有微量的镓元素。这是九十年代军用高频通信线缆为了防潮和抗干扰,特有的一种合金材料。成本很高,民用系统里我从没见过。”
江临风的心脏重重一跳。找到了!这就是确凿的物理证据!
他挂断电话,目光重新投向那座巨大的主控台。
他绕到控制台背面,手电光束来回扫视。
突然,光斑停住了。
在布满灰尘的金属背板上,有一排用黑色记号笔写下的数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3-7-11-15-18”。
这串数字与他们之前掌握的几个“代听节点”的编号惊人地吻合!
“凤仪,守住门口,任何人靠近都立刻通知我。”江临风的声音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平头螺丝刀,开始费力地撬动控制台一块用于检修的内层盖板。
盖板锈得很死,每一次发力,金属摩擦的刺耳声都在空旷的房间里激起回响。
终于,随着“嘎吱”一声闷响,盖板被撬开一道缝。
江临风将手电探进去,在一堆纠缠的线缆和布满蛛网的电路板中,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略微锈蚀的EEPROM芯片。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芯片,仿佛捧着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回到市局,已经是后半夜。
周志明被江临风一个电话从被窝里拽了出来,睡眼惺忪地看着那块小小的芯片,嘴里嘟囔着“就知道你小子半夜找我没好事”,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
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台老掉牙的读码器,吹掉上面的灰,接上电源。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调试和读取,一行绿色的“DATA RECOVERED”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
周志明将数据导出,转换成音频格式。
点击播放,一阵混杂着电流杂音的声音从音箱里传出。
那不是音乐,也不是对话,而是一段循环播放的音频头。
几个不同的声音,男女老少都有,用一种近乎机械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陈建国”、“王秀兰”、“李阿水”、“林阿强”……
就在江临风皱眉思索时,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了声音背景里一丝极不寻常的、微弱的节奏。
“周叔,把背景噪音分离出来,放大!”
经过降噪和放大处理,那微弱的节奏变得清晰起来——是摩斯电码!
滴、答、滴滴……江临风立刻拿过纸笔,飞速记录、破译。
几分钟后,一行字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火柴标记,三响为证,丙寅年始,未结者十七。”
谜底非但没有揭开,反而引出了更大的谜团。
江临风不敢怠慢,立刻将芯片的全部内容加密,上传至市局物证中心的服务器,同时连夜撰写了一份《关于雷达站通信残留与积案关联的初步报告》,发给了常远达。
天亮时分,常远达的回复邮件抵达:“证据链尚不完整,但性质特殊,可启动‘冷案线索交叉验证’内部流程。注意保密,等我通知。”
得到阶段性的许可,江临风稍稍松了口气。
他重新打开那段诡异的音频,准备进行声纹比对。
当听到那个女声念出“林阿强”三个字时,他的手指突然停住了。
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发音方式,尾音微微上扬,带着一种软糯的腔调——是珠城口音。
这口音他太熟悉了。
孙玉花的母亲就是珠城人,孙玉花偶尔也会不自觉地带出这样的口音。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江临风心中一闪而过。
他盯着屏幕,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个发现立刻告知孙玉花。
他将那段女声的声纹片段单独截取出来,存进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待溯源”。
夜色再次降临,江临风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
他无法安坐,驱车独自返回了清明桥村。
在杨小满的帮助下,他将之前安装在村口的信号转发器进行了紧急升级,改装成双频接收模式,一个频道锁定渔村的常规节点信号,另一个则直接对准了雷达山的方向,尝试捕捉任何可能存在的残余主频信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设备静默无声。
凌晨三点,正当江临风困意上涌时,接收器上的指示灯突然疯狂闪烁起来,喇叭里发出一阵刺啦声后,一个无比清晰的播报声毫无征兆地响起:
“庚午-5,李阿水,潮退了。”
声音沉稳而冷漠,但江临风的血液瞬间凝固了。
这个信号并非来自渔村的任何一个转发节点,而是直接从雷达站的主频段发出!
他死死盯着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源方向和强度,手指悬在录音键上,一动不动。
这意味着,那套他以为早已沉寂的系统,那套被标注为“已损毁”的设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未真正断电。
窗外,山风骤然变得凌厉,吹得值班室的铁皮屋顶剧烈震响,发出“哐、哐、哐”的巨大声响,一下,又一下,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正在用整个山岗,向他敲击着致命的摩斯密码。
他指尖拂过那份泛黄的复印件,目光死死钉在《一九九六年雷达站移交地方资产清册》的某一栏上。
打印的宋体字旁,一道刺目的红笔笔迹划破了时间的宁静,将“通信主控室设备”几个字粗暴地勾销。
旁边的备注龙飞凤舞,却字字清晰:“已损毁,无回收价值”。
损毁?
江临风的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什么样的损毁,能让价值不菲的军用级通信设备变得一文不值?
这更像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宣告。
他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传来周志明略带沙哑的声音:“小江?又有什么老古董的麻烦事找到我这个老头子了?”
“周叔,您记不记得九六年雷达站撤编移交的事?”江临风开门见山,“我想找一份当年的备用线路图,就是那种可能因为不够正式,没有归进最终档案的草图。”
“九六年……太久了,”周志明在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记忆的故纸堆里翻找,“那会儿乱糟糟的,很多东西都是一边撤一边销毁。备用图纸?谁还管那个。我帮你找找吧,以前我有个柜子,专门放些杂七杂八的图,不知道还在不在。”
等待的时间不算长,却足够江临风在脑中将线索重新梳理一遍。
半小时后,周志明的电话回了过来,声音里透着一丝兴奋:“嘿,你小子运气真不错!我从一堆老《无线电》杂志底下翻出来个牛皮纸袋,里面真有张手绘的草图,画的就是雷达站的信号布局。不过……”
“不过什么?”江临风的心提了起来。
“图纸边缘有行小字,铅笔写的,都快磨没了。”周志明在那头念道,“‘丙寅年三月,老吴来借过这图。’丙寅年,就是1986年。老吴……我想起来了,是吴守业!他那时候还在所里,说要搞个什么业余无线电研究,整天捣鼓那些旧零件。”
吴守业!
江临风瞳孔猛地一缩。
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迷雾。
原来早在十年前,吴守业不仅知道这个即将废弃的雷达站,甚至亲自来研究过它的线路图。
那些看似零散的“代听节点”,其背后真正的连接方式瞬间清晰起来——它们根本不是简单的民用线路串联,而是通过废弃雷达站残存的军用频段,构建了一个跨区域的隐秘窃听网络!
这个猜想太大胆,也太骇人。
江临风需要证据,一个能将这一切钉死的铁证。
他挂断电话,立刻找到了钱凤仪。
“夜探雷达站?江临风你疯了?”钱凤仪的眉头拧成了疙瘩,“那是军事禁区,就算废弃了也一样,被发现我们俩都得写检查。”
“所以才需要你,”江临风的语气异常坚定,“我们以‘治安巡查,排查安全隐患’的名义,向分局申请一张临时通行令。我们不走正门,保安看不到。后山有处塌方,我勘查过,形成了一道裂缝,足够一个人钻进去。凤仪,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我的推测是真的,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经营了十几年的犯罪网络。”
钱凤仪盯着江临风的眼睛看了足足一分钟,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我就知道,跟你搭档准没好事。通行令我去想办法,但说好了,只探查,有危险立刻撤。”
当晚,月色被乌云遮蔽,山风呼啸。
两人借着手电的微光,深一脚浅一脚地绕到雷达站后山。
那道裂缝果然如江临风所说,隐藏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丛后,黑洞洞的,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
钻过裂缝,一股浓重的霉味和灰尘扑面而来。
站内死寂一片,只有风穿过破损窗户时发出的呜咽声。
他们直奔主控室。
巨大的控制台如同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静静地趴在房间中央,屏幕早已被拆走,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方框。
江临风没有理会控制台,而是径直走到墙角,撬开一块活动地板。
手电光下,一捆捆粗大的同轴电缆赫然出现在眼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这些电缆并未被完全拆除。
他拿出工具,小心地剪下一小段,剥开外层的绝缘皮,露出了里面的接口。
“看这里,”他压低声音对钱凤仪说,“这个接口标准,和我们在几个‘代听节点’发现的非标线路完全一致。”他说着,拨通了孙玉花的电话,开了免提并调至最低音量。
“玉花,我需要你远程指导一下。”
“头儿?你那边怎么那么安静?”孙玉花的声音带着一丝睡意。
“别问,听我说。我找到一段疑似目标的电缆,需要提取屏蔽层的样本。具体步骤?”
在孙玉花的远程指导下,江临风小心翼翼地刮取了电缆铜质屏蔽层上一些微不可察的锈迹,封装进证物袋。
他对着电话描述了样本的颜色和状态。
电话那头的孙玉花沉默了几秒,声音陡然变得严肃:“头儿,如果你的描述没错,这铜锈里可能含有微量的镓元素。这是九十年代军用高频通信线缆为了防潮和抗干扰,特有的一种合金材料。成本很高,民用系统里我从没见过。”
江临风的心脏重重一跳。找到了!这就是确凿的物理证据!
他挂断电话,目光重新投向那座巨大的主控台。
他绕到控制台背面,手电光束来回扫视。
突然,光斑停住了。
在布满灰尘的金属背板上,有一排用黑色记号笔写下的数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3-7-11-15-18”。
这串数字与他们之前掌握的几个“代听节点”的编号惊人地吻合!
“凤仪,守住门口,任何人靠近都立刻通知我。”江临风的声音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平头螺丝刀,开始费力地撬动控制台一块用于检修的内层盖板。
盖板锈得很死,每一次发力,金属摩擦的刺耳声都在空旷的房间里激起回响。
终于,随着“嘎吱”一声闷响,盖板被撬开一道缝。
江临风将手电探进去,在一堆纠缠的线缆和布满蛛网的电路板中,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略微锈蚀的EEPROM芯片。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芯片,仿佛捧着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回到市局,已经是后半夜。
周志明被江临风一个电话从被窝里拽了出来,睡眼惺忪地看着那块小小的芯片,嘴里嘟囔着“就知道你小子半夜找我没好事”,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
他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台老掉牙的读码器,吹掉上面的灰,接上电源。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调试和读取,一行绿色的“DATA RECOVERED”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
周志明将数据导出,转换成音频格式。
点击播放,一阵混杂着电流杂音的声音从音箱里传出。
那不是音乐,也不是对话,而是一段循环播放的音频头。
几个不同的声音,男女老少都有,用一种近乎机械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陈建国”、“王秀兰”、“李阿水”、“林阿强”……
就在江临风皱眉思索时,他敏锐的听觉捕捉到了声音背景里一丝极不寻常的、微弱的节奏。
“周叔,把背景噪音分离出来,放大!”
经过降噪和放大处理,那微弱的节奏变得清晰起来——是摩斯电码!
滴、答、滴滴……江临风立刻拿过纸笔,飞速记录、破译。
几分钟后,一行字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火柴标记,三响为证,丙寅年始,未结者十七。”
谜底非但没有揭开,反而引出了更大的谜团。
江临风不敢怠慢,立刻将芯片的全部内容加密,上传至市局物证中心的服务器,同时连夜撰写了一份《关于雷达站通信残留与积案关联的初步报告》,发给了常远达。
天亮时分,常远达的回复邮件抵达:“证据链尚不完整,但性质特殊,可启动‘冷案线索交叉验证’内部流程。注意保密,等我通知。”
得到阶段性的许可,江临风稍稍松了口气。
他重新打开那段诡异的音频,准备进行声纹比对。
当听到那个女声念出“林阿强”三个字时,他的手指突然停住了。
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发音方式,尾音微微上扬,带着一种软糯的腔调——是珠城口音。
这口音他太熟悉了。
孙玉花的母亲就是珠城人,孙玉花偶尔也会不自觉地带出这样的口音。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江临风心中一闪而过。
他盯着屏幕,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个发现立刻告知孙玉花。
他将那段女声的声纹片段单独截取出来,存进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待溯源”。
夜色再次降临,江临风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
他无法安坐,驱车独自返回了清明桥村。
在杨小满的帮助下,他将之前安装在村口的信号转发器进行了紧急升级,改装成双频接收模式,一个频道锁定渔村的常规节点信号,另一个则直接对准了雷达山的方向,尝试捕捉任何可能存在的残余主频信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设备静默无声。
凌晨三点,正当江临风困意上涌时,接收器上的指示灯突然疯狂闪烁起来,喇叭里发出一阵刺啦声后,一个无比清晰的播报声毫无征兆地响起:
“庚午-5,李阿水,潮退了。”
声音沉稳而冷漠,但江临风的血液瞬间凝固了。
这个信号并非来自渔村的任何一个转发节点,而是直接从雷达站的主频段发出!
他死死盯着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源方向和强度,手指悬在录音键上,一动不动。
这意味着,那套他以为早已沉寂的系统,那套被标注为“已损毁”的设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未真正断电。
窗外,山风骤然变得凌厉,吹得值班室的铁皮屋顶剧烈震响,发出“哐、哐、哐”的巨大声响,一下,又一下,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正在用整个山岗,向他敲击着致命的摩斯密码。